通知公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米兰(中国)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5-01-13  作者:  点击:[]

米兰(中国)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米兰(中国)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米兰(中国)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是米兰(中国)内涵建设年,学校将内涵建设贯穿于教育质量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等各项工作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米兰(中国)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办学层次提升、办学空间拓展、教学条件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立足青海、面向全国,进一步强化文理基础学科,努力拓展教师教育及藏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优势,大力发展适应青海经济社会需求的工学类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1.现有本科专业情况

2013年我校设有6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20个,非师范专业40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详见表1)。当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2个本科专业。

2.招生专业情况

2013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为37个,当年7个新增专业(含方向)开始招生,分别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物理学(太阳能应用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小学教育(全科)、小学教育(全科、藏)、生物科学(藏)。当年停招专业23个(详见表2)。

表1.米兰(中国)本科专业设置统计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办学层次

备 注

1

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

本科

s

2

040106

学前教育

本科

s

3

040104

教育技术学

本科

s f

4

040103

人文教育

本科

s

5

040102

科学教育

本科

s

6

040201

体育教育

本科

s

7

040107

小学教育

本科

s

8

040204K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本科

f

9

040202K

运动训练

本科

f

10

文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本科

s f

11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本科

s

12

050207

日语

本科

f

13

050201

英语

本科

s f

14

050301

新闻学

本科

f

15

050102

汉语言

本科

f

16

050305

编辑出版学

本科

f

17

历史学

060101

历史学

本科

s

18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本科

f

19

020301k

金融学

本科

f

20

法学

030101k

法学

本科

f

21

030302

社会工作

本科

f

22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s

23

030301

社会学

本科

f

24

理学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s

25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f

26

070201

物理学

本科

s

27

070301

化学

本科

s

28

070302

应用化学

本科

f

29

071001

生物科学

本科

s

30

071002

生物技术

本科

f

31

070501

地理科学

本科

s

32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本科

f

33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本科

f

34

071102

应用心理学

本科

f

35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本科

f

36

071201

统计学

本科

f

37

工学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科

f

38

080905

物联网工程

本科

f

39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本科

f

40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本科

f

41

080903

网络工程

本科

f

42

080902

软件工程

本科

f

43

082503

环境科学

本科

f

4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f

4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s f

46

083001

生物工程

本科

f

47

艺术学

130201

音乐表演

本科

f

48

130202

音乐学

本科

s

49

130204

舞蹈表演

本科

f

50

130205

舞蹈学

本科

f

51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f

52

130401

美术学

本科

s

5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f

54

130503

环境设计

本科

f

55

130504

产品设计

本科

f

56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f

57

管理学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f

58

120901K

旅游管理

本科

f

59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f

60

120502

档案学

本科

f

表2.2013年停招专业名单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办学层次

备注

1

040101

教育学

本科

2

040104

教育技术学

本科

隔年招生

3

040103

人文教育

本科

4

040102

科学教育

本科

5

040204K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本科

隔年招生

6

050102

汉语言

本科

7

050305

编辑出版学

本科

8

030301

社会学

本科

9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1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本科

隔年招生

11

071102

应用心理学

本科

隔年招生

12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本科

隔年招生

13

071201

统计学

本科

2013年新增专业

14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科

2013年新增专业

15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本科

2012年新增专业

16

080903

网络工程

本科

隔年招生

17

082503

环境科学

本科

隔年招生

18

130204

舞蹈表演

本科

19

130503

环境设计

本科

20

130504

产品设计

本科

21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2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23

120502

档案学

本科

1.学生人数

2013年,全日制在校生10719人,折合在校生1189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127人、专科生1448人、预科生281人、硕士研究生825人、留学生3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75.82%。

2.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3年,本科招生计划数为2200人,实际录取2140人。我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整体生源质量良好,其中湖南、河北、甘肃、新疆、贵州、广西、山西、河南、陕西、海南、福建等省区第一志愿高分录满。省内考生踊跃报考我校,省内所有批次全部一志愿高分录满,本科实际录取人数为1240人,其中,文史类师范专业学生超一本线的比例为32%,理工类师范专业学生超一本线的比例为28%。

3.体质测试达标率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安排,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录入及上报工作于2013年10月底完成,共有2010级、2011级、2012级和2013级的7684名本科生参加了体质测试。根据教育部要求,2013年度全国各学校上报的数据须按照2014年7月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评分标准进行统计。目前,教育部数据中心正在对全国各学校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我校暂时无法提供2013年度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方面逐年优化。2013年我校高兰老师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高兰、刘慧敏老师获“青海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3年学校教师总数867人,生师比为13.72:1。

2013年学校教师总数867人,其中专任教师77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59人、副教授282人、讲师183人和助教5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81%。

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178人,占专任教师的22.97%;36—45岁教师285人,占专任教师的36.77%;46—55岁教师277人,占专任教师的35.74%;55岁以上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的4.52%。

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86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23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6.84%。

2.主讲教师

学校严把教师上岗关,对承担助教工作教师的主讲教师资格进行认定。2013年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共7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3.42%。学校全年共开设本科课程1189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在职教授总数的10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约占课程总门(次)数的21.11%。

3.青年教师培养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根据5月份出台的《米兰(中国)助教制度实施办法》和《米兰(中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施办法》,立项了2013年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培养项目,启动了24名青年教师的助教培养工作和23名青年教师的导师培养工作,培养期间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严格培养要求,规范培养过程。同时,组织教学督导对22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发展式听课,通过连续三个月侧重点不同的听课、评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显。

1.教学经费

青海高校相对发达地区高校,生均拨款少,学费标准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学校坚持财务资金预算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013年共投入本科教学经费2345.50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847.10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05.00万元,本科实验经费46.0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347.40万元(详见表3)。

表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生均

1847.10万元

2272.79元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生均

105.00万元

129.20元

本科实验经费

生均

46.00万元

56.60元

本科实习经费

生均

347.40万元

427.46元

2.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43488.35㎡。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校区顺利实现开工建设。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9946.15㎡,其中实验室面积24184.20㎡。学生宿舍面积42363.12㎡(详见表4)。

表4.教学用房统计表 (单位:㎡)

总占地面积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实验室面积

学生宿舍面积

243488.35

139946.15

24184.20

42363.12

生均占地面积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生均实验室面积

生均学生宿舍面积

22.72

13.06

2.26

3.95

3.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近几年发展较迅速,走在全省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前列。图书馆累积藏书944845册,生均图书为79.45册;2013年新增图书14202册,生均年进书量为1.19册。截至2013年共购置24个中外文数据库,有《中国大学生就业知识服务平台》等53个中外文免费数据库的试用。电子图书达59.8万册,外文电子期刊40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6400余种。全年到馆读者约33万人(次),借还图书60152册(次)。

4.仪器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520.5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05万元,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2.40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6.06%。

5.信息资源

我校教学信息资源丰富,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校级精品课程(http://jpkc.qhnu.edu.cn),其他镜像或连接教学资源有国家精品课程、陕师大精品课程、陕师大精品课程开发工具、新视野大学英语。校FTP教学资源有大学物理、线性代数、人体生理学、环境科学概论、分析化学、物理系网络课程、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第三版等。教学资源容量约3T。信息资源利用率较高,基本达到了资源共享。

1.专业建设

在2012年首批立项14个师范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启动了非师范专业建设工作,立项了社会工作等10个非师范专业的综合改革项目,同时配套立项了1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1个校级教学团队。师范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多数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为核心,将800个小时的实习实践全部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与省内外27个不同类型的服务机构建立了专业实践合作关系,利用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机构所搭建的就业平台,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初社会工作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月份再次入选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高校(详见表5)。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2年制定了《米兰(中国)关于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的意见》,该意见为今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方向。2013年,根据专业布局调整规划,成功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2个理工类本科专业,物理学(太阳能应用技术)和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开始招生。为顺应青海省农牧区小学教育发展需要,改善农牧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新增小学教育(全科)、小学教育(全科、藏)、生物科学(藏)三个专业开始招生。同时,物联网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新建专业得到省教育厅重点支持建设工科类专业建设项目支持。理工类专业增设工作有序推进,学校办学功能逐步拓展,服务青海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表5.米兰(中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获批级别

获批时间

建设期

1

社会工作

政法学院

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3年

3年

2

新闻学

人文学院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3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文学院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4

社会工作

政法学院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5

舞蹈学

音乐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6

音乐表演

音乐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7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8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学院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9

应用化学

化学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10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化学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11

电子信息工程

物理系

校级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3年

4年

12

英语

外语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3

学前教育

教育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4

历史学

人文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5

汉语言文学

人文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6

思想政治教育

政法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7

音乐学

音乐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8

美术学

美术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19

数学

数学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0

生物科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1

地理科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3

化学

化学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4

物理学

物理系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5

体育教育

体育学院

校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12年

4年

2.课程建设

现有的课程结构以2008年的培养方案为基础,经过了2012年的修订。2012年的培养方案对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践课程比例,整体上优化了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6%-22%,其中公共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6%,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0%-16%,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0%。

(1)精品课程建设

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2013年,立项了11门校级精品课程;推荐省级精品课程《解析几何》(藏汉双语)申报了2013年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我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53门。同时,注重项目过程管理,对2011年和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我校与陕西师范大学构建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两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2)综合素质课程建设

加大了综合素质课程建设力度。为进一步提高公选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2013年制定了《米兰(中国)综合素质课程建设方案》,明确了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措施。同时,增加了综合素质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各类型综合素质课程141门,其中,艺术类、体育类、教育类、自然科学类课程都有增加,总量较上学期提高38%,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

3.教材建设

组织完成了全校春、秋两季教材的征订、采购及供应工作,做到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要求,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育书店运行良好,向学生让利所购教材10%的金额,切实维护了学生利益。坚持“择优汰劣”的原则,积极选用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重点教材以及获奖教材,2013年度以上教材选用率达80%。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并投入教学使用,2013年完成了《体育与健康》自编教材的印刷出版发行工作。

4.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同时,配套立项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立项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等11个校级教学团队。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校级教学团队27个。

1.修订本科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按照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底制定了《米兰(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学分制运行的实际,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6月,《米兰(中国)2012年本科培养方案》单行本顺利发行,这对规范我校本科教学、推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教师教育体制改革

我校申报的《米兰(中国)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经教育部评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并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工作。我校成立了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项目创新领导小组,首批确立了小学教育(全科)、语文、数学、英语、英语(藏英双语)五个专业(方向)为卓越教师试点专业,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从改革、专业培养观念、培养方案、师范生技能训练、卓越教师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遴选工作等方面进行。学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全面启动。

为加强我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学校成立了师范专业学科教育教研室,明确了其具体职能和人员组成,并要求教学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规范及工作职责等。师范专业学科教育教研室成立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工作重心下移,学科教育教研室工作已步入正轨。

结合省农牧区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遵循“以人为本,面向基层,全科培养,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国际视野”的工作思路,构建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一定的教学实践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小学全科教师,制定了《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方案》,根据培养要求修订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案。

依托PHEⅢ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建设含模拟教学试验室、蒙台梭利教育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验室、游戏治疗室、艺术工作室、幼儿园教材研发、儿童观察实验室、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系统化的学前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提升学前教育培养质量。

3.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2013年5月,筹建两年集教师培训、资源研发、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米兰(中国)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依托学校现有师资力量,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资源平台,在服务本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全面服务于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4.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

2012年立项4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又立项了23项项目,使在研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达到67项。立项的5项省级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有3项省级项目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2项省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顺利结项。

根据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了2013年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经评审,《米兰(中国)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等4项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西部民族地区数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等4项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米兰(中国)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西部民族地区数学本科专业及教材的藏汉双语特色化建设与实践》、《都市报新闻学(教材)》4项教学成果获得2013年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013年共有1209名师范生参加顶岗支教实习。本着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学校取消了出征仪式,并且一改过去由校领导带队赴实习地与各州、县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对接工作事宜的做法,改为邀请各州、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实习工作主要负责人来宁协调与对接,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对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加强过程管理。实习前,详细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实习初期,加强对毕业实习场所的安全排查,及时协商解决安全隐患;实习中期,组织学校检查组对部分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跟实习生座谈;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优工作。同时,稳步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组织教学督导对2013届44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院系毕业论文整体组织工作、论文选题、撰写、论文基本格式、答辩安排、总结工作等。检查发现各院系能够按照《米兰(中国)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要求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同时,监督、指导各院系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结工作,及时印制了2013届《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集》。

为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项目的形式开展。2012年立项的首批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过一年建设,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了项目评审,立项建设的22个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顺利结题。2013年启动了第二批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经过评审,立项了26项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自然科学类项目19项。

2013年,我校参加的大学生科技与技能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比赛,并获奖多项,其中,在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郭海冰同学荣获全国物理组三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1年底,在省人力资源保障厅的协助下,成立了“米兰(中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创业团队10个,共计58人。引进世界劳工组织做的“SIYB”培训项目,通过开展51场免费培训,共有1450名毕业生获得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合格证”。邀请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来我校开展14场讲座,宣传创业政策;邀请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创业经历与心得。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西部计划”、“青南计划”,鼓励和引导我校优秀毕业生赴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就业创业。2013年我校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

2013年,组织18支实践团队209人分赴省内10余个县市,围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帮扶、生态环保等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爱心+专业”的志愿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200余名学生参与郁金香节、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节、国际藏毯节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100”活动,通过校内动员、街头劝募、校企联合等多渠道充分发扬志愿者精神,为贫困地区孩子募捐爱心包裹10万余元,参与青年志愿者人次达2000余人次。

1.学校领导重视

全面落实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院系党政一把手是院系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院长(主任)是院系教学质量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和工作调研会等,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涉及的有关问题。

学校确立了校级领导分工联系院系(部门)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深入教学院系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各师范专业成立了“学科教育教研室”,落实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机制,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目前正在修订《教研室工作条例》。

2.深入教学一线专项调研

4月,校领导带领教务处工作人员赴各教学院系就教学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对学生和教师关注较多的诸如选课、重修等环节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前,制定了调研方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程序。调研结束,形成了《教学运行工作调研报告》。通过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目前绝大多数问题已整改到位。

3.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落实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大工作。学校召开了2013年教学工作会议,会议议题是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会上集体研讨了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工作。会议讨论了《米兰(中国)教学工作规范》、《米兰(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米兰(中国)两级教学管理规定》、《米兰(中国)学分制实施细则》、《米兰(中国)教学秘书(干事)管理办法》五个教学管理文件。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努力方向。

4.出台《教师成长发展计划》

2013年5月,学校正式印发了《米兰(中国)教师成长发展计划》,成立了“米兰(中国)教师成长发展计划”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领导本计划的实施。同时,根据计划执行的需要,制定了《米兰(中国)助教制度实施办法》、《米兰(中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施办法》、《米兰(中国)专业负责人选拔办法》、《米兰(中国)课程负责人选拔办法》、《米兰(中国)优秀主讲教师选拔办法》五个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5.加强教学管理

学校细化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针对重修课程多,具体落实难的问题,制订了《米兰(中国)本科生学分制实施细则补充规定(试行)》。针对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质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制订了《米兰(中国)综合素质建设方案》,以提升公共选修课程数量和质量。针对选课集中、系统拥堵的问题,实行多轮选课机制,以缓解网络拥堵压力,确保学生选上满意的课程。

6.坚持教学奖励制度

2013年学校加大了教学工作奖励力度,修订了《米兰(中国)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扩大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工作奖励范围,具体设置了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奖、课程建设奖、教材建设奖、创新与实践教学建设奖、教师队伍建设奖、教学研究论文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项目奖、艺体类教学成果奖等奖励项目,尤其新设立了“教学质量优秀奖”,目前教学奖励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2013年学校决定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积极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制度,学校不断完善“三级三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1.加强教学检查

加大了教学检查力度,全年组织常规教学检查6次,随机教学检查5次,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对教学进度计划表的执行、实验室课程、听课补课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保证了教学工作正常、良好的运行。

2.教师全员听课制度、教考分离制度运行顺畅

教师全员听课活动已成为各教学单位及其教研室的常规工作,在每学期初自行部署安排,学期末自行总结整改。2013年的教师全员听课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各教学单位组织安排了教师集体听课、相互听课和观摩教学活动。教师全员听课活动加强了教研室、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同时,落实好教考分离制度,全年对4门公共基础课和28门专业课实施了教考分离考试,考试科目保证了每个院系抽查一门专业科目,对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3.继续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根据近年来网上评教工作的实际情况及经验,上半年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修订。改善网络环境,完成了学生网上评教的技术保障和课程库信息更新等工作,使得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每学期全部课程实行学生网上评教,评教结束,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各教学单位,任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看评教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互动”,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4.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工作稳步开展

2013年,教学督导的工作重点从水平性听课转向对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工作上,特别是新近走向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同时,组织教学督导检查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不定期检查教师补课、随机听公共选修课、抽查公共选修课考试,并对专业课教学进度表执行状况进行了检查。全年教学督导完成青年教师发展式听课56节,评定职称教师的水平性听课138节,检查调停课140人(次),检查公共选修课89门,对公共选修课全程听课35人次,随机抽查92人次。同时,稳步开展教学信息员工作,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信息员进行整改情况抽查。

5.持续开展本科专业评估

2013年5月和12月两次迎接省级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我校共有6个本科专业接受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评估。学校组织专家多次到院系督促和检查省级本科专业评估的自评工作,并按评估方案进行逐项逐条自查自检自评。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从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评估。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学、运动训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物理学、地理信息科学6个专业顺利通过验收,评估圆满结束,有力推动了本科专业建设和评估。

6.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引进第三方(麦可思公司)评价机制,加强对毕业生信息跟踪反馈工作,分析生源、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了教学改革的针对性,第三方完成了《米兰(中国)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该报告是第三方跟踪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毕业生做出的分析。

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的《米兰(中国)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显示,2013届毕业生对本科教学工作整体上比较满意,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72%,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3%)(详见表6)。

表6.学生学习满意度统计表

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72%

低3个百分点

低9个百分点

2013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84%

持平

高3个百分点

2013届毕业生的总体知识满足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81%

高2个百分点

基本持平

2013届毕业生的核心课程重要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79%

基本持平

/

2013届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的核心课程满足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68%

高3个百分点

/

2013届毕业生的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83%

基本持平

基本持平

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

比上届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同届

61%

高5个百分点

高4个百分点

1.毕业生情况

2013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总人数2035人,其中取得毕业证书1918人,毕业率为94.25%。授予学士学位人数1902人,学位授予率为99.17%。

2.就业情况

2013年,我校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4.97%。有91人攻读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通过就业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仍然是省内外教育系统、中小企业为主。

1.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主要通过电话调查、毕业生座谈等方式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体现出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毕业生成就

学校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本科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校各届毕业生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毕业生从事行业集中在教育业,服务基础教育。我校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和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开展本专科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青海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09年开始,我校启动了师范生赴农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工作。顶岗支教实习为期半年(一学期),分校内培训、校外综合实习、总结三阶段进行,截止2013年,我校共有5430余名师范生开展了顶岗支教实习。顶岗支教实习提高了我校师范生的从教技能,推动了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我校在青海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

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成熟的“1+2+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从2010年开始,学校每年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2013年,选派了20名本科生赴陕西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16名本科生赴首都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该联合培养模式对于我校借鉴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好经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了现代高等藏汉双语教育模式

我校藏汉双语师资培养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多学科交叉互渗,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指导思想,形成了“预科单独编班,本科分流各院系和民族师范学院单独编班相结合,理科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教育实习定点集中”的成熟培养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米兰(中国)在全国藏区民族基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校已经成为我省藏区教育师资主要的培养基地、藏区教育改革发展主要的研究基地、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示范基地,为藏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针对西部农牧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小学点多面广且规模偏小,甚至是还存在“一人一校”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由分科培养向全科培养等的成功经验,2012年开始,我校着力实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主要培养模式为:一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体现为“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即:每个学生将英语和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同时选修,达到能胜任小学英语和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在语文和社会、数学和科学两个学科方向中选一个方向作为主打专业方向;在音乐和美术中选修一项培养特长,能够承担小学音乐或美术课程教学;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二是课程教学采取分段、选学的方式进行。三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与实际应用能力培训。同时,落实高校、地方政府和一线小学“三位一体”的协作培养机制和“双导师制”。2013年9月,我校小学全科教育专业开始招生,同时,为满足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藏族基础教育对小学全科藏汉双语教师的需要,2013年也增加了小学全科教育(藏)的招生。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风不良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各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学风建设工作仍需加强;二是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操作不严肃、不规范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教师主动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的动力不足,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升。三是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工作仍需加强。四是教学管理的许多环节不够规范,学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我们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质量既真实反映教学准备的丰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我们要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积极、主动提升课堂效果。鼓励教师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和作业形式,加强平时课堂测试和平时作业训练,课程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增加综合应用和创新设计内容,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做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成和新增工科类专业建设为契机,努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推动相关学科专业与企业及行业部门(协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重点做好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教师、卓越教师等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扎扎实实做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1+3”模式和双导师制的实施以及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等工作,力争形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学校从上到下都要下大力气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创设良好环境,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扎实做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加强本科专业建设

继续以专业负责人制建设为重点,做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重过程建设,重改革效果,促进建设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影响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巩固本科专业评估成果,继续探索和落实专业优化调整和淘汰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新增本科专业向工科类拓展的工作。巩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引领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4.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强化对专业实习和见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探索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构建集“课堂教学、校内培训、见习实习、教育研究、总结提高”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支持院系与企业、行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见习工作。推进师范专业与中小学共建互动培养联合体的建设,联合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工作。依托各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平台,带动学生自觉提升专业能力。

5.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以中心为依托,研究、探索推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和师德建设工作,创建优良的教风。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的实施工作,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青年教师在岗培训力度,发挥督导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上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6.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运营活力。进一步规范各级教学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要主动热情为师生服务,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教师安守教学岗位、学生安心学习提供保障。加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支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依托学生管理队伍,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与不良行为划清界线,使校风、学风得到改善。

米兰(中国)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ar

文件类型: .rar

03b994dd4745f6b6a78ff2dbbe924eb7.rar (60.88 KB)


TOP